推动交通智慧绿色转型,切实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今天上午,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副书记,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走进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接听市民来电并接受专访。于福林表示,上海交通将深入践行本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提高交通服务品质。
【资料图】
公共交通保障市民出行
开通运营三十载,上海地铁从1条线扩大到20条线,从最初的5座车站到508座车站遍布上海甚至直通邻省;从开通首年全年累计客流106万人次,到如今单日最高客运量超1329万人次。如今,上海地铁客运量已接近全市公共交通总量的76%,地铁已成为上海居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今年以来,上海轨道交通客运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本市会展、商业、文娱赛事活动全面恢复举办,市民夜间出行需求也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助力经济发展,市交通委会同申通地铁集团专题研究轨道交通周末延时运营安排,从2023年4月28日起,轨道交通1、7、8、9、10、13号线共六条线路每逢周末(周五、周六)及法定节假日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实施延时运营,实现地铁末班车时间跨“零点”,充分满足市民游客节假日出行需求。
今年3月30日起,互联互通朋友圈再添一城,上海地铁与成都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实现异地通用。至此,上海地铁乘车二维码与全国包括长三角区域,以及青岛、兰州、北京、广州、重庆、天津、呼和浩特、武汉、南昌、成都等在内的20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范围覆盖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铁城市。
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今年是慢行交通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于福林介绍,市交通委将继续围绕完善慢行网络、打造慢行空间、提升设施品质和创建慢行示范区域等,有效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于福林表示,一方面,深化研究典型禁非道路优化恢复工作正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市交通委也在试点慢行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优化工作。在经过充分选点论证和交警沟通基础上,部分路段和交叉口已开展了试点。如中山北路广中路北进口、桂林路沪闵路南进口,试点了非机动车待行区;在花园港路苗江路交叉口进口道,试点了非机动车地面标识贴;在富民路巨鹿路,试点了禁非道路指引图,力求通过试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
此外,本市还重点聚焦了人行道专项品质提升,上半年部分项目已初显成效。例如,长宁区新虹桥中心花园桥下空间通过完善高架桥下慢行通行功能,串联起桥下空间的休闲、运动、宣传、文化娱乐设施,美化提升桥下景观,为周边市民提供更多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杨浦区内环四平路滨水慢行空间充分考虑步行的通达性,保证了滨水岸线和市政道路的连通,同时突出城市“森林”的特性,利用周边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休闲功能性服务。
推动智慧绿色交通
近年来,市交通委持续推动交通智慧绿色转型,在民生方面,重点推进服务数字化。去年10月,上海市绿色出行一体化平台“随申行”App正式上线,这标志着上海城市级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系统建设再上新台阶。“随申行”整合了相对孤立的各交通行业数据,串联多种便捷出行场景,实现了从单一乘坐公共交通到“出行即服务”的理念转变。
目前,“随申行”已整合市域内的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以及私家车相关的停车、维修、救援等7大出行场景。公共交通方面已覆盖全市1560多条公交线路,全线20条轨交线路(含磁悬浮),17条过江轮渡及9条三岛客运。出租车依托于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整合全市5万多名优质的出租车司机资源。停车服务覆盖全市4300多个公共停车场(库)和收费道路停车场、89万个公共泊位。“车生活”平台推出“一键拖车”服务功能,汇集了近100家道路救援公司,推出在线拖车救援客服热线和在线救援,快速响应就近拖车服务网,还陆续上线了ETC无感支付、医院停车预约等功能。
新民晚报记者 任天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