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七九三”队水平还是可以的,人人都是从小在弄堂里马路上踢皮球出道的。
1954年暑假,一天傍晚,住在河间路宁武路一带的七八个十四五岁学生正在河间路787号旁大饼摊门口,围绕一只小足球在争。一位住在河间路793弄的佘大哥下班经过,便上前问:你们在讲点啥?我告诉伊:小足球已经补过三趟,现在又漏气啦,再补蛮难格。佘大哥把球拿到手里,仔细看了看:实在勿好再补了,再补也不格算,踢勿到几脚又要漏气了。“迭能,我买只新的拨你们,组织一支足球队好吧?踢坏脱,去人民公园黄陂路淘二手货,回来向我报销。不过,球衣、球裤、球鞋、球袜,要自己买。”
这七八个初二学生,听了交关开心,当场同意。球队要取个名字,因为球衣、球裤要印字,十个人一致认为取“七九三”,因为佘大哥就住在这弄堂里。“七九三”队水平还是可以的,人人都是从小在弄堂里马路上踢“永字牌”“K3”小洋皮球出道,且当下大都是校队队员,有控江中学、民联中学、建设中学、市东中学。以前都是散兵游勇,现在有了组织,士气高涨了。当时,这一带有许多球场:东面有隆昌路大康纱厂(后来是国棉十二厂)白灵寺工房足球场,再往北不远处有沪东体育场(现在杨浦体育馆),西边751号旁的河间路小学对面有块石子空地,只要把衣服一摆便是球门了,北面还有块近双阳路的中机球场。就此再也不在马路上、弄堂里踢了。
这支小足球队蛮神气,天天要自己分组踢一场对抗赛。第一次比赛,请佘大哥开球。后来约定:勿管上学还是礼拜天,每天早上五点多钟集中,买副大饼油条,边吃边走去沪东体育场踢球,回来吃碗泡饭,各自去学校读书。球员个个劲道粗,几个月下来,身强体壮,耐力足,拼劲大,团队配合精神好。一般临时拉起来的混合球队,都不是对手。
有一次,浦东新陆中学经人介绍要比一场。当时是暑假,晴空万里,没有一点风,热得结棍。球队中午十二点钟把球衣球裤打包放在网线袋里,人人赤膊,从河间路宁武路口出发,跑到定海桥摆渡去浦东。花了五分钱,吃了碗油豆腐粉丝汤后,再步行去新陆中学(坐小火车两站路)。到学校已经是四点钟,开赛。上半场2比0领先,下半场,新陆中学勿踢了。“七九三”足球队又步行,摆渡过江,走回家里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人人袋袋里没钱,只能迭个样子,靠两条腿了。
还是这个暑假,又经人挂钩搭桥,联系上住在定海路449弄(同样是十七厂工房)休假在家的国家足球队队员,让在家的市队球员拉出一支混合队,同“七九三”比一场。球场定在国棉十七厂职员工房(杨树浦路底八路电车终点站对过)。消息一出,工房内众多人来看。“七九三”队分析了这支混合队的水平,同他们比,不是差一两个档次,便抱着学习的心态,依靠自己的体力,来实施抢球、逼攻、协防、围堵战术。临时拉起的混合队全凭个人技术,独来独往盘带,缺少配合,也怕受伤,结果“七九三”七号前锋骗过“小龙头队”守门员,捅进一球取胜。
随着时间推移,“七九三”的队员们初中毕业了,有的考到了陆行中学,有的升入建设中学、市东中学高中,有的去外地,有的进工厂做生活了,这支小小的里弄足球俱乐部也就此解散了。至今回想起来,还蛮有劲的。(娄长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