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 正文

【法官手记】当事人提问调解是不是“和稀泥”,我这样回答……

2023-08-31 13:24:38 来源:百度新闻

“法官,我要求鉴定。”

“我同意。”


(相关资料图)

在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原被告围绕施工工程量反复拉扯。终于,原被告同意对实际施工量进行鉴定。通常情况下,待鉴定结果出来,案件便可宣判结案。

但真会如此顺利吗?

在工程类案件中,对工程量进行鉴定评估是常见的方法。然而,本案特殊的是,原告施工离场后其施工工程已部分被后续工程覆盖,鉴定的时间成本、难度都很大。

同时,该案的争议点不仅仅在于工程量,双方对竣备资料移交的范围也存在较大争议。即使工程量最后能够通过鉴定得出,但其他争议却无法通过鉴定得到解决。案件办理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局”。

“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我开始劝说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以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当事人此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法官,你是打算‘和稀泥’吗?”

听到这话,我愣了一下。但随即反应过来,这种不被当事人理解的情况实在太多太多。我深知作为法官,不仅要业务能力过硬,还要擅长与当事人进行深入的情理沟通,才能更好地处理纠纷。

因此,我没有回避,而是选择直面问题,详细说明了案件的进展和存在的困难。

“双方之间矛盾这么激烈,调解真的有用吗?”

在旁人看来,或许我选择了一种更难的方式,但是我的内心却有一个坚定的声音时刻在鼓励我:“我是在为矛盾的彻底化解而努力。”

经过多次沟通,双方当事人终于理解了鉴定的高成本和高难度,以及目前情况下单一选择通过判决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于是均同意采用调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他们愿意面对面坐下来沟通的时候,我没想到,竟然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

一开始调解过程很顺利,双方当事人在我的耐心调解下,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因为被告属于某集团的子公司,虽然子公司在法律层面上具有独立性,但由于其集团内部程序规定,被告在调解过程中需要不断请示集团审批。

一次两次三次……本应顺利进行的调解,却因为被告公司的审批制度,不断“卡壳”。原告不干了!“法官,他们太没有诚意了,这明显就是在拖时间。”

“法官,我们也是按规定办事。”

眼看双方的火苗即将“春风吹又生”,我赶紧制止双方当事人,当即决定先暂停此次调解,再想想办法。

过后,助理问我:“怎么办?还能调下去吗?”

“能!怎么不能!一定能!”我坚定地说道,其实也是在给自己鼓劲。调解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讲得清道理、解得开症结。

我没有放弃,无数次的电话沟通、无数次的耐心询问、两次庭外笔录……终于,原告就工程结算款作出了退让,被告也明确了竣备资料的移交范围。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彼此间的矛盾也得到彻底解决。

“法官,不好意思呀,之前那样说你。没有你的话,我都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听到当事人这么说,我轻舒了一口气,虽然办案过程确实不容易,但用心付出总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或许在普遍认知中,大家认为只要一纸判决生效,就能实现公平正义。但在审理过程中,会出现难以完全还原客观事实等问题,导致案件审判推进困难,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也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进一步加剧。

无论是裁判还是调解

定分还是止争

作为一名法官

我们竭尽全力

采取最恰当的法律化解方式

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进一步实现

司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

推荐阅读

原标题:《【法官手记】当事人提问调解是不是“和稀泥”,我这样回答……》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郑恺孟鹤堂伯远集体变成“野”人!8月26日一起《向山海出发》 郑恺孟鹤堂伯远集体变成“野”人!8月26日一起《向山海出发》

由极石汽车独家冠名的户外旅行纪实综艺《向山海出发》8月21日正式发布

最近更新